德国最强俱乐部-德国联赛俱乐部经营
50+1的政策,是否是掣肘德国足球发展的罪魁祸首呢?
50+1”政策,是否是掣肘德国足球发展的罪魁祸首呢??
2019-04-17 16:14
随着法兰克福在欧联杯首回合败走葡萄牙。德国足球的低谷似乎一直还在延续,去年的世界杯,今年的欧国联,再到现在欧冠欧联8强德甲独苗岌岌可危,德国足球到底是遇到了什么瓶颈呢?说起德国足球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50+1”政策,那么这个“50+1”政策到底对德国足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请点击输入描述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了解这个“50+1”的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任何投资人入资德甲球队,无论投入多少最多只能有49%的表决权,简而言之就是投资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掌控俱乐部的。当然德甲的俱乐部也有特例,像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就是因为与拜耳制药和大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得到了豁免,还有就是霍芬海姆和莱比锡红牛,这两只球队都是由投资人从第五级别联赛一手赞助起来的,这个制度在他们那里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特别是红牛无论是运营还是取名当面都是在钻政策的空子。除了这几只球队,其他球队都严格执行着这个“50+1”政策。那么这个“50+1”政策到底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呢?
请点击输入描述
这种政策的好处就是,能够防止金元对德国足球的冲击,保证德国足球处在一种更加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足球界对于莱比锡红牛这种靠大量投入来提成球队成绩做法非常的不耻。在这种大环境下,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唯一更好盈利的方式就是通过加大青训的投入,通过获取转会费的方式来实现盈利。正是这样的大力培养青训,德国的各家俱乐部不断为德国足球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造就了拜仁和多特会师欧冠决赛以及德国队勇夺世界杯的德国足球的高峰。正是这种做法对国家队成绩的保障,让德国人狂热的支持这项政策。
请点击输入描述
但是这样做的坏处肯定也有,首先就是德国足球很难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面对外国金元足球的冲击,德国的足球俱乐部除了拜仁都会通过出售自己的球员来盈利,如果没能卖出去,球员很可能会等到合同到期自由转会到拜仁,因为拜仁作为德甲的班霸,是不需要通过获取转会费的方式来盈利。也就是说,德国足球的苗子要么会被俱乐部卖到国外来赚取转会费,要么就是以较低转会费卖给拜仁或者被拜仁免签。无论怎么样,德国除了拜仁之外的其他俱乐部都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逐渐丧失自身的战斗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前几年在欧战还风光无两的德国足球,近年除了拜仁之外很难取得更好的成绩,近年更是连拜仁都没能进入八强,所以这项“50+1”政策的正确性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足球比赛中的企业经营知识?
企业危机的产生都有一个逐渐恶化的过程,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对企业经营失败做出预测,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管理以减轻或消灭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一起看下。
企业经营与足球比赛也有相似处:都要经受残酷的竞争。二者的不同在于,足球比赛的结果简单、胜负鲜明,必要时通过点球决一雌雄,而企业竞争的结果可能不这么单纯和明显。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人与人的竞争,足球比赛更为直接,是球员间智慧和身体的冲撞;企业竞争要以装置、材料、产品为媒介。假如我们抽掉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因素,也可以认为企业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通过欧锦赛分析足球比赛的特点,对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第一,双重团队
优秀足球运动员大都在高水平的俱乐部队踢球。俱乐部是企业化运作,球队要给股东带来经济效益;国家队的胜负代表了民族的尊严与荣誉,有特定的受益范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国家队之间的比赛不过是俱乐部比赛的“资产重组”或“人员重组”而已。虽然欧洲五大联赛的国家队***意、西、德、法、英***已经退出欧锦赛,但参加联赛的球员还在场上,比如捷克队的巴罗什在英超利物浦踢球、欧洲足球先生的内德维德在意甲尤文图斯效力等等。总之,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身在两个团队中,是位于矩阵型组织的交叉点上。那么,一个优秀的企业界人士是否也应该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中呢?
第二,国际市场
俱乐部比赛作为竞技体育已经高度国际市场化,英国切尔西队老板是俄罗斯富翁;球员参加国内联赛、杯赛、洲际比赛,一年近百场;国家队球员必须拥有本国国籍,但教练可以是外国人。教练的经历也是高度国际化的,现在希腊队的教练雷哈格尔有成功地执教德甲的经验;葡萄牙队教练斯科拉里曾是巴西队的主教练;英国队主教练是瑞典人埃里克森,等等。同样的道理,日本索尼公司为适应全球化战略正在准备增加外国董事人选。那么,中国国有企业的职工、董事或总经理是否可以是外国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参加国际比赛,如果不参加国际比赛,什么人都行?当然是指中国人。
第三,扁平结构
球队的组织呈现扁平化结构,在俱乐部队是老板——教练——运动员,在国家队是国家足协——教练——球员。老板或国家足协的主要职能是找到好的主教练;主教练负责找球员、决定训练过程和比赛策略。主教练权利很大,但达不到目标就得下台。主教练直接管着的就二三十人,每个人都绝对精干。这是非常简明的一级结构。而企业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管理链太长,再加上集团化运作,可能出现机构庞杂、人浮于事、资讯传递困难的情况太多,调整起来十分臃肿笨拙。国有企业的问题一方面是强调所谓的“领导班子”而弱化了个人的责任;另一方面,不适当地突出了所谓的“一把手”而放弃了必要的制约。
第四,权责明确
由于球赛的结果非常清楚,因此责任也就比较清楚。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而且完全落实到人。老板或国家足协确定教练,教练确定球员;老板或足协官员不可以代替教练现场指挥;同样,教练员仅仅是运筹帷幄,再着急也不会自己上场参加比赛。企业的情况常常是权利与责任混杂不清,比如有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事无钜细,喜欢“一杆子插到底”;国有企业的传统思维倾向往往是上边有权力,下边有责任,这就是一种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的结构。国资委直接聘任副总裁,董事会有什么责任?总经理有什么责任?出了问题国资委哪位领导负责?权责不对等的组织是完全不科学的组织。[page]
第五,年龄配置
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成员合理的年龄结构。教练与球员的功能不同,其年龄范围也不同,教练不上场,要求丰富的智力和经验。欧锦赛的名帅大都在五六十岁,希腊主帅雷哈格尔65岁,捷克主帅布吕克纳65岁,克罗埃西亚的主教练都72岁了。球员则要求有充沛的体力和技术,常常是新人辈出,18岁的鲁尼刚打破最年轻的进球记录,很快就被重新整理了。国有企业的问题是一刀切,对董事会的年龄要求与对工人的是否应该一样?对总经理考核的最主要指标是否是年龄?如果不进行这样的区分,很可能的结果是,不应该主要限制年龄的位置换上了不最合适的人,应该启用年轻人的地方又因为年龄问题给压抑住了。
第六,高度流动
虽然国家不能变动,但是俱乐部的股东是流动的,教练是流动的,球员更是高度流动的。教练没有完成任务就得辞职,球员转会如同家常便饭。实际上,球员“下岗”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企业的组织惯性是僵化,本来应该是“因事设人”却逐步演变成了“因人设事”,部门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国有企业看上去更像机关,职位层级明显,不少人一心向往垂直向上提升,这样的国有企业也不会有市场竞争力。
第七,用其所长
俗话说,“千里马好找,伯乐难寻。”捷克的巴罗什在利物浦队并没有得到重用,但在国家队却大放异彩;葡萄牙队的波斯蒂加在英超表现平平,却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葡萄牙;希腊的查里斯特亚斯在德国不莱梅队只是替补,却为希腊立了大功。所以,主教练就必须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在企业里是否有压抑人才、打击人才的现象?企业应该是用人所长还是用其所短?是不是一些企业在为别人培养力量?是否有的人在一个企业发挥不好而换了个地方却表现出色?企业敢不敢说保证每个人在本企业里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八,资产运作
球员是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俱乐部球队可以买卖球员。球队付出给球员工资为运营成本和费用,而转会费则是一笔一次性的交易价格。在这里,所谓的转会费在俱乐部企业资产方面就是与球员签约的权利。这是一种人力资源资产化或无形资产有形化的运作。一般的企业还没有这样重视人力资源,还没有采用类似的办法。在一般企业,人员不在资产之列。企业更多考虑的是人力资源资本化而不是资产化。既然人力资源最重要,为什么不能衡量其价格、加以记录或转让呢?现在还有的经营人才或老板评估出了个人身价值多少亿元,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位老板是否希望或可以转会到其他企业为别人打工呢?
第九,灵活战术
虽然在比赛中有一些成型的队形,但必须在规范与灵活中进行变动。比如,许多队为保守付出代价,但在一定条件下也需要以逸待劳,打好防守反击;一般情况下采取442或352队形,但有时就要大胆采取253队形,用3前锋去冲击;每个人在场上有基本位置,但一些球员如菲戈、齐达内等也会积极跑位、左右扯动;练习射门时往往是面对球门,而在实战中要求抓住机遇、不拘一格,所以才有瑞典队易卜拉辛莫维奇匪夷所思的进球。踢球是艺术,管理也是艺术。管理的精髓与灵魂在于创新。
第十,球星效应
人们爱看球星,但大牌球星是双刃剑,没有大牌,名气上不来;有了大牌,管理难度增加不少。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弄来六大巨星联赛成绩却不行。球员可能在俱乐部赛中消极怠工,用失败的结果让教练下台,这叫“做掉教练”。在场上,能不能把大牌球星换下去也让教练冒极大的风险,获胜平安无事,如果输了则是罪魁祸首。齐达内、贝克汉姆一直留在场上,最后全队惨败;菲戈被换下时自然对教练不满,但全队取得了胜利。在企业里,权利责任常常是不明显的,有时候会“ *** 指挥脑袋”。一些职工和干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当然不愿意下场。这时必须听一个人的,该换球员坚决换,换错了教练下岗。假如权利责任没有到个人,胜负也不很明显,大家都是“主人”,那么得到一个非常可笑和可悲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德甲50+1政策是什么
实际上“50+1”并不是指私人投资者或企业不能拥有职业球队50%或以上的股权,而是俱乐部必须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而且俱乐部在所有资产所有人中,在50%表决权之外,
至少额外再拥有一个进一步的表决权比例,也就是大家理解的那1%,但并不仅仅是1%,它更像是一个宏观代名词,当然,它代表的是表决权,而并非资产比例。
按照德国足协的章程,德国俱乐部始终坚持50+1政策:不管投资人拥有俱乐部多少股份,德甲和德乙职业俱乐部都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在做决策的时候,不管投资人花了多少钱,都不可以一手遮天,必须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一政策是为了避免出现像英超和西甲那些俱乐部投资人为了赢球不择手段疯狂砸钱买外籍球员的情况。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俱乐部通过完备的青训体系自己培养后备力量,这也成为了德国足球的一个特点。许多球员在退役之后依然留在自己效力的俱乐部工作,担任各级青年队的教练。球星做青训教练,也成为德国俱乐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利弊主要有四点:
1、德甲对各支球队财务审核很严格,大家都按规矩做事,财政收入稳定。不会有土豪老板玩腻了甩袖子走人,俱乐部万劫不复的情况。
2、会员制球队的球迷拥有话语权,德甲球票价格便宜,上座率很高。
3、花了钱却享受不了,导致德甲没有土豪老板注资,固有格局难以被打破。
4、除了拜仁外,其他球队的财力较难留住人才,球星外流情况较普遍,联赛竞争力上升空间较大。
事实上,50+1政策对德甲发展到如今规模帮助不小。但是对德甲更进一步是利是弊?我们在这里暂时不做讨论。在德国本土,对于莱比锡、霍芬海姆这些因为有钱老板注资而发展壮大的球队,很多球迷都是反对抗议的。
- 上一篇:巴西球星足球-巴西足球联赛十大新星
- 下一篇:英超夺冠次数排名-英超夺冠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