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vs玻利维亚的比分预测-巴西vs玻利维亚ds
各个国家的首都是什么
首都 国家
阿尔及尔 Algiers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罗安达 Luanda 安哥拉 Angola
波多诺夫 Porto-Novo 贝宁 Benin
哈伯罗内 Gaborone 博茨瓦纳 Botswana
布琼布拉 Bujumbura 布隆迪 Burundi
雅温得 Yaounde 喀麦隆 Cameroon
普腊亚 Praia 佛得角 Cape Verde
班吉 Bangui 中非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恩贾梅纳 N'Djamena 乍得 Chad
莫罗尼 Moroni 科摩罗 Comoros
布拉柴维尔 Brazzaville 刚果共和国 Congo Rep.
吉布提 Djibouti 吉布提共和国 Djibouti
开罗 Cairo 埃及 Egypt
马拉博 Malabo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阿斯马拉 Asmara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亚的斯亚贝巴 Addis Ababa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利伯维尔 Libreville 加蓬 Gabon
班珠尔 Banjul 冈比亚 The Gambia
阿克拉 Accra 加纳 Ghana
科纳克里 Conakry 几内亚 Guinea
比绍 Bissau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Guinea-Bissau
阿比让 Yamoussoukro 象牙 Ivory Coast
内罗毕 Nairobi 肯尼亚 Kenya
马塞卢 Maseru 莱索托 Lesotho
蒙罗维亚 Monrovia 利比里亚 Liberia
的黎波里 Tripoli 利比亚 Libya
安塔那利佛 Antananarivo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利隆圭 Lilongwe 马拉维 Malawi
巴马科 Bamako 马里 Mali
路易港 Port Louis 毛里求斯 Mauritius
努瓦克肖特 Nouakchott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Mamoutzou Mayotte
拉巴特 Rabat 摩洛哥 Morocco
马普托 Maputo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温得和克 Windhoek 纳米比亚 Namibia
尼亚美 Niamey 尼日尔 Niger
拉各斯 Abuja 尼日利亚 Nigeria
圣但尼 Saint-Denis 留尼旺岛 Reunion
金沙萨 Kinshasa 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 Republic of the Congo
基加利 Kigali 卢旺达 Rwanda
圣多美 Sao Tome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Sao Tome and Principe
达喀尔 Dakar 塞内加尔 Senegal
维多利亚 Victoria 塞舌尔 Seychelles
弗里敦 Freetown 塞拉里昂 Sierra Leone
摩加迪沙 Mogadishu 索马里 Somalia
比勒陀利亚Pretoria 南非 South Africa
喀土穆 Khartoum 苏丹 Sudan
姆巴巴内 Mbabane 斯威士兰 Swaziland
达累斯萨拉姆 Dar es Salaam 坦桑尼亚 Tanzania
洛美 Lome 多哥 Togo
突尼斯 Tunis 突尼斯 Tunisia
坎帕拉 Kampala 乌干达 Uganda
无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卢萨卡 Lusaka 赞比亚 Zambia
索尔兹伯里 Harare 津巴布韦 Zimbabwe
美洲 Americas
首都名称 所在国家
The Valley 安圭拉岛 Anguilla
圣约翰 Saint John's 安提瓜岛 Antigua and Barbuda
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阿根廷 Argentina
Oranjestad Aruba
拿骚 Nassau 巴哈马 The Bahamas
布里奇顿 Bridgetown 巴巴多斯岛 Barbados
贝尔莫潘 Belmopan 伯利兹 Belize
哈密尔顿 Hamilton 百慕大群岛 Bermuda
拉巴斯 La Paz 玻利维亚 Bolivia
巴西利亚 Brasilia 巴西 Brazil
罗德城 Road Town 英属维尔京群岛 British Virgin Islands
渥太华 Ottawa 加拿大 Canada
圣地亚哥 Santiago 智利 Chile
波哥达 Bogota 哥伦比亚 Colombia
圣约瑟 San Jose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哈瓦那 Havana 古巴 Cuba
罗素 Roseau 多米尼加岛 Dominica
圣多明各 Santo Domingo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基多 Quito 厄瓜多尔 Ecuador
圣萨尔瓦多 San Salvador 萨尔瓦多 El Salvador
Stanley Falkland Islands
Cayenne French Guiana
Nuuk (Godthab) 格陵兰 Greenland
圣乔治 Saint George's 格林纳达 Grenada
巴斯特尔 Basse-Terre 瓜德罗普岛 Guadeloupe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乔治敦 Georgetown 圭亚那 Guyana
太子港 Port-au-Prince 海地 Haiti
特古巴加尔巴 Tegucigalpa 洪都拉斯 Honduras
金斯敦 Kingston 牙买加 Jamaica
法兰西堡 Fort-de-France 马提尼克岛 Martinique
墨西哥城 Mexico 墨西哥 Mexico
普利茅斯 Plymouth 蒙特塞拉特岛 Montserrat
offices in Yaren District 瑙鲁 Nauru
Willemstad Netherlands Antilles
马那瓜 Managua 尼加拉瓜 Nicaragua
巴拿马城 Panama 巴拿马 Panama
亚松森 Asuncion 巴拉圭 Paraguay
利马 Lima 秘鲁 Peru
圣胡安 San Juan 波多黎各岛 Puerto Rico
巴斯特尔 Basseterre 圣基茨-尼维斯-安圭拉岛 St. Kitts and Nevis
卡斯特里 Castries 圣卢西亚岛 St. Lucia
金斯敦 Kingstown 圣文森特岛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帕拉马里博 Paramaribo 苏里南 Suriname
西班牙港 Port-of-Spain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大特克 Grand Turk 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美国 United States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乌拉圭 Uruguay
加拉加斯 Caracas 委内瑞拉 Venezuela
夏洛特阿马利亚 Charlotte Amalie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亚洲/大洋洲 Asia/Pacific
首都名称 所在国家
喀布尔 Kabul 阿富汗 Afghanistan
帕果-帕果 Pago Pago 美属萨摩亚群岛 American Samoa
堪培拉 Canberra 澳大利亚 Australia
达卡 Dhaka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廷布 Thimphu 不丹 Bhutan
仰光 Rangoon 缅甸 Burma
金边 Phnom Penh 柬埔寨 Cambodia
北京 Beijing 中国 China
苏瓦 Suva 斐济 Fiji
帕皮提 Papeete 法属波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阿加尼亚 Hagatna (Agana) 关岛 Guam
新德里 New Delhi 印度 India
雅加达 Jakarta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东京 Tokyo 日本 Japan
万象 Vientiane 老挝 Laos
吉隆坡 Kuala Lumpur 马来西亚 Malaysia
马累 Male (Maale) 马尔代夫 Maldives
Palikir 密克罗尼西亚 Micronesia
乌兰巴托 Ulaanbaatar 蒙古 Mongolia
加德满都 Kathmandu 尼泊尔 Nepal
努美阿 Noumea 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惠灵顿 Wellington 新西兰 New Zealand
平壤 P'yongyang 朝鲜 North Korea
塞班 Saipan 马里亚纳群岛 N. Mariana Islands
伊斯兰堡 Islamabad 巴基斯坦 Pakistan
Koror 帛琉群岛 Palau
莫尔兹比港 Port Moresby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马尼拉 Manila 菲律宾共和国 Philippines
亚当斯敦 Adamstown 皮特克恩岛 Pitcairn Island
新加坡 Singapore 新加坡 Singapore
汉城 Seoul 韩国 South Korea
科伦坡 Colombo 斯里兰卡 Sri Lanka
曼谷 泰国 Thailand
努库阿洛法 Nuku'alofa 汤加王国 Tonga
安卡拉 Ankara 土耳其 Turkey
Port-Vila Vanuatu
河内 Hanoi 越南 Vietnam
阿皮亚 Apia 西萨摩亚 Western Samoa
斯里巴加湾市 文莱
无 巴勒斯坦 Palestine
帝力 东帝汶 East Timor
甘托克 锡金 Sikkim
欧洲 Europe
首都名称 所在国家
地拉那 Tirana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安道尔 Andorra la Vella 安道尔共和国 Andorra
维也纳 Vienna 奥地利 Austria
Minsk Belarus
布鲁塞尔 Brussels 比利时 Belgium
Sarajevo Bosnia
索非亚 Sofia 保加利亚 Bulgaria
萨格勒布 Zagreb 克罗地亚 Croatia
尼克西亚 Nicosia 塞浦路斯 Cyprus
布拉格 Prague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哥本哈根 Copenhagen 丹麦 Denmark
赫尔辛基 Helsinki 芬兰 Finland
巴黎 Paris 法国 France
柏林 Berlin 德国 Germany
直布罗陀 Gibraltar 直布罗陀 Gibraltar
雅典 Athens 希腊 Greece
梵蒂冈 Vatican City Holy See
布达佩斯 Budapest 匈牙利 Hungary
雷克亚未克 Reykjavik 冰岛 Iceland
都柏林 Dublin 爱尔兰 Ireland
罗马 Rome 意大利 Italy
瓦杜兹 Vaduz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卢森堡 Luxembourg 卢森堡 Luxembourg
Skopje 马其顿 Macedonia
瓦莱塔 Valletta 马耳他 Malta
摩纳哥 Monaco 摩纳哥 Monaco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荷兰 Netherlands
奥斯陆 Oslo 挪威 Norway
华沙 Warsaw 波兰 Poland
里斯本 Lisbon 葡萄牙 Portugal
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 罗马尼亚 Romania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圣马利诺 San Marino
Bratislava Slovakia
Ljubljana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马德里 Madrid 西班牙 Spain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瑞典 Sweden
伯尔尼 Bern 瑞士 Switzerland
安卡拉 Ankara 土耳其 Turkey
伦敦 London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贝尔格莱德 Belgrade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前苏联 Former Soviet Union
首都名称 所在国家
Yerevan 亚美尼亚 Armenia
Baku (Baki) Azerbaijan
Minsk Belarus
Tallinn 爱沙尼亚 Estonia
T'bilisi 乔治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Georgia
Astana (Akmola) 哈萨克斯坦 Kazakhstan
Bishkek Kyrgyzstan
Riga 拉脱维亚 Latvia
Vilnius Lithuania
Chisinau Moldova
莫斯科 Moscow 俄罗斯 Russia
Dushanbe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Ashgabat 土库曼斯坦 Turkmenistan
Kiev (Kyyiv) 乌克兰 Ukraine
Tashkent (Toshkent)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中东 Middle East
首都名称 所在国家
麦纳麦 Manama 巴林 Bahrain
开罗 Cairo 埃及 Egypt
无 Gaza Strip
德黑兰 Teheran 伊朗 Iran
巴格达 Bagdad 伊拉克 Iraq
耶路撒冷 Jerusalem 以色列 Israel
安曼 Amman 约旦 Jordan
科威特 Kowait 科威特 Kuwait
贝鲁特 Beirut 黎巴嫩 Lebanon
马斯喀特 monarchy 阿曼 Oman
多哈 Doha 卡塔尔 Qatar
利雅得 Riyadh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大马士革 Damascus 叙利亚 Syria
阿布扎比 Abu Dhabi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无 West Bank
萨那 Sanaa 也门 Yemen
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英文名怎么说?知道多少写多少.谢了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AL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Albania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DZ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lgeria
阿富汗 Afghanistan AF 阿富汗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阿根廷 Argentina AR 阿根廷共和国 Republic of Argentina
阿联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AE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鲁巴 Aruba AW 阿鲁巴 Aruba
阿曼 Oman OM 阿曼苏丹国 Sultanate of Oman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AZ 阿塞拜疆共和国 Republic of Azerbaijan
埃及 Egypt EG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ET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爱尔兰 Ireland IE 爱尔兰 Ireland
爱沙尼亚 Estonia EE 爱沙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Estonia
安道尔 Andorra AD 安道尔公国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安哥拉 Angola AO 安哥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Angola
安圭拉 Anguilla AI 安圭拉 Anguilla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AG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奥地利 Austria AT 奥地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Austria
澳大利亚 Australia AU 澳大利亚联邦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澳门 Macau CN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巴巴多斯 Barbados BB 巴巴多斯 Barbados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PG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巴哈马 Bahamas BS 巴哈马联邦 Commonwealth of the Bahamas
巴基斯坦 Pakistan PK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巴拉圭 Paraguay PY 巴拉圭共和国 Republic of Paraguay
巴勒斯坦 Palestine PS 巴勒斯坦国 State of Palestine
巴林 Bahrain BH 巴林国 State of Bahrain
巴拿马 Panama PA 巴拿马共和国 Republic of Panama
巴西 Brazil BR 巴西联邦共和国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白俄罗斯 Belarus BY 白俄罗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Belarus
百慕大 Bermuda BM 百慕大群岛 Bermuda Islands
保加利亚 Bulgaria BG 保加利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Bulgaria
北马里亚纳 Northern Marianas Islands MP 北马里亚纳自由联邦 Commonwealth of the Northern Marianas Islands
贝宁 Benin BJ 贝宁共和国 Republic of Benin
比利时 Belgium BE 比利时王国 Kingdom of Belgium
冰岛 Iceland IS 冰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Iceland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PR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波黑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Republic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兰 Poland PL 波兰共和国 Republic of Poland
玻利维亚 Bolivia BO 玻利维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Bolivia
伯利兹 Belize BZ 伯利兹 Belize
博茨瓦纳 Botswana BW 博茨瓦纳共和国 Republic of Botswana
不丹 Bhutan BT 不丹王国 Kingdom of Bhutan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BF 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布隆迪 Burundi BI 布隆迪共和国 Republic of Burundi
布维岛 Bouvet Island BV 布维岛Bouvet Island
朝鲜 Korea,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P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GQ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Equatorial Guinea
丹麦 Denmark DK 丹麦王国 Kingdom of Denmark
德国 Germany DE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东帝汶 East Timor TP 东帝汶 East Timor
多哥 Togo TG 多哥共和国 Republic of Togo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DO 多米尼加共和国 Dominican Republic
多米尼克 Dominica DM 多米尼克联邦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俄罗斯 Russia RU 俄罗斯联邦 Russian Federation
厄瓜多尔 Ecuador EC 厄瓜多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Ecuador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ER 厄立特里亚国 State of Eritrea
法国 France FR 法兰西共和国 Republic of France
法罗群岛 Faroe Islands FO 法罗群岛 Faroe Islands
法属波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PF 法属波利尼西亚 French Polynesia
法属圭亚那 French Guiana GF 法属圭亚那 French Guiana
法属南部领土 French Southern Territories TF 法属南部领土 French Southern Territories
梵蒂冈 Vatican VA 梵蒂冈城国 Vatican City State
菲律宾 Philippines PH 菲律宾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斐济 Fiji FJ 斐济群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Fiji Islands
芬兰 Finland FI 芬兰共和国 Republic of Finland
佛得角 Cape Verde CV 佛得角共和国 Republic of Cape Verde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Falkland Islands (Malvinas) FK 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Falkland Islands(Malvinas)
冈比亚 Gambia GM 冈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Gambia
刚果(布) Congo CG 刚果共和国 Republic of Congo
刚果(金) Cong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D 刚果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哥伦比亚 Columbia CO 哥伦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Columbia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CR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Republic of Costa Rica
格林纳达 Grenada GD 格林纳达 Grenada
格陵兰 Greenland GL 格陵兰 Greenland
格鲁吉亚 Georgia GE 格鲁吉亚 Georgia
古巴 Cuba CU 古巴共和国 Republic of Cuba
瓜德罗普 Guadeloupe GP 瓜德罗普 Guadeloupe
关岛 Guam GU 关岛 Guam
圭亚那 Guyana GY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
哈萨克斯坦 Kazakstan KZ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Kazakstan
海地 Haiti HT 海地共和国 Republic of Haiti
韩国 Korea,Republic of KR 大韩民国 Republic of Korea
荷兰 Netherlands NL 荷兰王国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荷属安的列斯 Netherlands Antilles AN 荷属安的列斯 Netherlands Antilles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 Heard Islands and McDonald Islands HM 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Heard Islands and McDonald Islands
洪都拉斯 Honduras HN 洪都拉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Honduras
基里巴斯 Kiribati KI 基里巴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Kiribati
吉布提 Djibouti DJ 吉布提共和国 Republic of Djibouti
吉尔吉斯斯坦 Kyrgyzstan KG 吉尔吉斯共和国 Kyrgyz Republic
几内亚 Guinea GN 几内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Guinea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GW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Republic of Guinea-bissau
加拿大 Canada CA 加拿大 Canada
加纳 Ghana GH 加纳共和国 Republic of Ghana
加蓬 Gabon GA 加蓬共和国 Gabonese Republic
柬埔寨 Cambodia KH 柬埔寨王国 Kingdom of Cambodia
捷克 Czech Republic CZ 捷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津巴布韦 Zimbabwe ZW 津巴布韦共和国 Republic of Zimbabwe
喀麦隆 Cameroon CM 喀麦隆共和国 Republic of Cameroon
卡塔尔 Qatar QA 卡塔尔国 State of Qatar
开曼群岛 Cayman Islands KY 开曼群岛 Cayman Islands
科科斯(基林)群岛 Coccs(Keeling) Islands CC 科科斯(基林)群岛 Coccs(Keeling) Islands
科摩罗 Comoros KM 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 Federal Islamic Republic of the Comoros
科特迪瓦 Cote dIvoire CI 科特迪瓦共和国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科威特 Kuwait KW 科威特国 State of Kuwait
克罗地亚 Croatia HR 克罗地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Croatia
肯尼亚 Kenya KE 肯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Kenya
库克群岛 Cook Islands CK 库克群岛 Cook Islands
拉脱维亚 Latvia LV 拉脱维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Latvia
莱索托 Lesotho LS 莱索托王国 Kingdom of Lesotho
老挝 Lao LA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黎巴嫩 Lebanon LB 黎巴嫩共和国 Republic of Lebanon
立陶宛 Lithuania LT 立陶宛共和国 Republic of Lithuania
利比里亚 Liberia LR 利比里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Liberia
利比亚 Libya LY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LI 列支敦士登公国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留尼汪 Reunion RE 留尼汪 Reunion
卢森堡 Luxembourg LU 卢森堡大公国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卢旺达 Rwanda RW 卢旺达共和国 Republic of Rwanda
罗马尼亚 Romania RO 罗马尼亚 Romania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MG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Republic of Madagascar
马尔代夫 Maldives MV 马尔代夫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dives
马耳他 Malta MT 马耳他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ta
马拉维 Malawi MW 马拉维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awi
马来西亚 Malaysia MY 马来西亚 Malaysia
马里 Mali ML 马里共和国 Republic of Mali
马绍尔群岛 Marshall Islands MH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马提尼克 Martinique MQ 马提尼克 Martinique
马约特 Mayotte YT 马约特 Mayotte
毛里求斯 Mauritius MU 毛里求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Mauritius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MR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Mauritania
美国 United States US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 UM 美国本土外小岛屿 United States Minor outlying Islands
美属萨摩亚 American Samoa AS 美属萨摩亚 American Samoa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U.S. VI 美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蒙古 Mongolia MN 蒙古国 Mongolia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MS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BD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秘鲁 Peru PE 秘鲁共和国 Republic of Peru
密克罗尼西亚 Micronesia FM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缅甸 Myanmar MM 缅甸联邦 Union of Myanmar
摩尔多瓦 Moldova MD 摩尔多瓦共和国 Republic of Moldova
摩洛哥 Morocco MA 摩洛哥王国 Kingdom of Morocco
摩纳哥 Monaco MC 摩纳哥公国 Principality of Monaco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MZ 莫桑比克共和国 Republic of Mozambique
墨西哥 Mexico MX 墨西哥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Mexico
纳米尼亚 Namibia NA 纳米尼亚 Republic of Namibia
南非 South Africa ZA 南非共和国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南极洲 Antarctica AQ 南极洲 Antarctica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GS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YU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瑙鲁 Nauru NR 瑙鲁共和国 Republic of Nauru
尼泊尔 Nepal NP 尼泊尔王国 Kingdom of Nepal
尼加拉瓜 Nicaragua NI 尼加拉瓜共和国 Republic of Nicaragua
尼日尔 Niger NE 尼日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Niger
尼日利亚 Nigeria NG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Federal Republic of Nigeria
纽埃 Niue NU 纽埃 Niue
挪威 Norway NO 挪威王国 Kingdom of Norway
诺福克岛 Norfolk Island NF 诺福克岛 Norfolk Island
帕劳 Palau PW 帕劳共和国 Republic of Palau
皮特凯恩 Pitcairn PN 皮特凯恩 Pitcairn
葡萄牙 Portugal PT 葡萄牙共和国 Portuguese Republic
前南马其顿 Macedonia MK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日本 Japan JP 日本国 Japan
瑞典 Sweden SE 瑞典王国 Kingdom of Sweden
瑞士 Switzerland CH 瑞士联邦 Swiss Confederation
萨尔瓦多 El Salvador SV 萨尔瓦多共和国 Republic of El Salvador
萨摩亚 Samoa WS 萨摩亚独立国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SL 塞拉利昂共和国 Republic of Sierra Leone
塞内加尔 Senegal SN 塞内加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Senegal
塞浦路斯 Cyprus CY 塞浦路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Cyprus
塞舌尔 Seychelles SC 塞舌尔共和国 Republic of Seychelles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SA 沙特阿拉伯王国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圣诞岛 Christmas Island CX 圣诞岛 Christmas Island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ST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
圣赫勒拿 Saint Helena SH 圣赫勒拿 Saint Helena
圣基茨和尼维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KN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LC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SM 圣马力诺共和国 Republic of San Marino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PM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Grenadines VC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Grenadines
斯里兰卡 Sri Lanka LK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斯洛伐克 Slovakia SK 斯洛伐克共和国 Slovak Republic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SI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Slovenia
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 Svalbard and Jan Mayen SJ 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Svalbard and Jan Mayen
斯威士兰 Swaziland SZ 斯威士兰王国 Kingdom of Swaziland
苏丹 Sudan SD 苏丹共和国 Republic of Sudan
苏里南 Suriname SR 苏里南共和国 Republic of Suriname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SB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索马里 Somalia SO 索马里共和国 Somali Republic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TJ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Republic of Tajikistan
台湾 Taiwan CN 中国台湾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泰国 Thailand TH 泰王国 Kingdom of Thailand
坦桑尼亚 Tanzania TZ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汤加 Tonga TO 汤加王国 Kingdom of Tonga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C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TT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
突尼斯 Tunisia TN 突尼斯共和国 Republic of Tunisia
图瓦卢 Tuvalu TV 图瓦卢 Tuvalu
土耳其 Turkey TR 土耳其共和国 Republic of Turkey
土库曼斯坦 Turkmenstan TM 土库曼斯坦 Turkmenstan
托克劳 Tokelau TK 托克劳 Tokelau
瓦利斯和富图纳 Wallis and Futuna WF 瓦利斯和富图纳 Wallis and Futuna
瓦努阿图 Vanuatu VU 瓦努阿图共和国 Republic of Vanuatu
危地马拉 Guatemala GT 危地马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Guatemala
委内瑞拉 Venezuela VE 委内瑞拉共和国 Republic of Venezuela
文莱 Brunei BN 文莱达鲁萨兰国 Brunei Darussalam
乌干达 Uganda UG 乌干达共和国 Republic of Uganda
乌克兰 Ukraine UA 乌克兰 Ukraine
乌拉圭 Uruguay UY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UZ 乌兹别克斯坦 Republic of Uzbekistan
西班牙 Spain ES 西班牙王国 Kingdom of Spain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EH 西撒哈拉 Western Sahara
希腊 Greece GR 希腊共和国 Hellenic Republic
香港 Hong Kong CN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新加坡 Singapore SG 新加坡共和国 Republic of Singapore
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NC 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新西兰 New Zealand NZ 新西兰 New Zealand
匈牙利 Hungary HU 匈牙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Hungary
叙利亚 Syria SY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Syrian Arab Republic
牙买加 Jamaica JM 牙买加 Jamaica
亚美尼亚 Armenia AM 亚美尼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Armenia
也门 Yemen YE 也门共和国 Republic of Yemen
伊拉克 Iraq IQ 伊拉克共和国 Republic of Iraq
伊朗 Iran IR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以色列 Israel IL 以色列国 State of Israel
意大利 Italy IT 意大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Italy
印度 India IN 印度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ia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ID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onesia
英国 United Kingdom GB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英属维尔京群岛 Virgin Islands, British VG 英属维尔京群岛 British Virgin Islands
英属印度洋领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IO 英属印度洋领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约旦 Jordan JO 约旦哈希姆王国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越南 Viet Nam VN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赞比亚 Zambia ZM 赞比亚共和国 Republic of Zambia
乍得 Chad TD 乍得共和国 Republic of Chad
直布罗陀 Gibraltar GI 直布罗陀 Gibraltar
智利 Chile CL 智利共和国 Republic of Chile
中非 Central Africa Republic CF 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 Republic
中国 China CN 中华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怎样通过航班号看是那个航空公司的?
2004年,三大航空公司重组后,航班号的编制和使用方法混乱,时有航班号数字重复现象,导致陆空通话中出现误听问题。中国民航局重新制定了航班号分配和使用方案,计划2004年10月底的秋冬季航班换季时执行。
同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印发《中国民航航班号分配和使用方案》的通知》,各航空公司编制新的航班号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数字的顺序编制航班号。
二、编制国内航班号时,不得使用其它公司的航班号。
三、编制国际和地区航班号时,原则上按3位数字安排,如果3位数字不够时,可以使用分配给本公司的4位数字航班号,但不能与本公司国内的航班号重复。
四、在编制加班、包机等临时飞行航班号时,应在分配给本公司航班号的数字范围内编排,但不得与当天的定期航班航班号重复。
航空公司及其两字代码-国内航班号第一位数字:
3U 四川航空-8
8L 祥鹏航空-9
9C 春秋航空-8
BK 奥凯航空-2
CA 国航-1、4、8、9
CN 大新华航空-7
CZ 南方航空-2、3、4、6
EU 成都航空-2、6
FM 上海航空-9
G5 华夏航空-2
GS 天津航空-6、7
HO 吉祥航空-1
HU 海南航空-7
JD 首都航空-5
JR 幸福航空-1
KN 中联航-2、5
KY 昆明航空-8
MF 厦门航空-8
MU 东方航空-2、5、7、9
NS 河北航空-3
OQ 重庆航空-2
PN 西部航空-6
SC 山东航空-4、1
TV 西藏航空-9
ZH 深圳航空-9、3
扩展资料:
规律
时至今日,随着新兴航空公司和航班越来越多,很多航班号无法套用原来的规律了。虽说航班号不再有严格规律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单双数结尾规律仍然不变
唯一保持不变的,是出基地的结尾单数,回基地的结尾双数这一规律。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基地在北京,国航北京飞广州的航班号是CA1301的话,那么从广州飞回北京时航班号就是CA1302,而南方航空公司基地在广州,南航广州飞北京的航班号是CZ3101的话,回程就变更为CZ3102了。
“数字——地区”对应有迹可循
除此之外,根据“飞常准”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在概率上,航班号的前两位数字仍与航空公司的基地位置、终点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航班第一、第二位数字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数字——地区”的规律特别对国航、南航、东航来说,仍然有迹可循。
比如国航(CA)的航班号第一位为“1”、“4”、“8”、“9”。使用“1”(即原来代表的华北基地)这个开头的航班最多,占63%。南航(CZ)的航班,“3”(即原来代表的华南基地)字最多,占53%。东航(MU)的航班,“5”(华东)字头最多,占53%。
第二位数特别字为“5”的航班,飞往华东的占多数。第二位数字为“1”的航班,飞往华北的比例最高。
航班号后加字母为补班航班
如果航班因为天气、机械故障等原因延误、备降、取消,需要补班飞行,为区分原航班和补班航班,航空公司会在航班号后面加个字母,如CZ310W。具体规则是,Z代表0,Y代表1,X代表2,以此类推:“Z0-Y1-X2-W3-V4-U5-T6-S7-R8-Q9”。
百度百科-航班号
两栖动物是什么动物
两栖动物 (Amphibian) 第一种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由化石可以推断,它们出现在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後期。直接由鱼类演化而来,这些动物的出现代表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期。两栖动物生命的初期有鳃,当成长为成虫时逐渐演变为肺。两栖动物「amphibian」的字源来自希腊文的「两种amphi」和「生命bios」。这是因为两栖类可以同时生活在陆上和水中。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 两栖动物-----青蛙
,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两栖动物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特征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 两栖动物
.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的双循环 两栖动物
5.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有脊椎
眼和耳
大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洞穴蝾螈因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眼睛的功用,但陆地生活的蝾螈都有良好的视力,用以发现行动缓慢的猎物。蛙的眼睛很大,因而它们能注意到危险并发现猎物。许多两栖动物都有极灵敏的听力能帮助它们分辨求偶的鸣声和正在靠近的敌害发出的声音。
呼吸
大多数成年两栖动物能通过皮肤和肺呼吸。它们皮肤下的粘液能保持其体表的湿润,让氧气较轻易地通过。大约200种蝾螈没有肺,它们的呼吸只能通过皮肤和嘴进行。而两栖动物的幼体要通过鳃呼吸。这些鳃的表面多是肉质的。呈羽毛状,且有良好的血液供应,便于从水中获取氧气。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编辑本段分类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迷齿类古两栖动物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ae: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ae: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中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ae: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两栖动物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两栖动物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 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蹠蟾和北美洲的尾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中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负子蟾亚目Pipoidea: 负子蟾科Pipidae:原始的无尾目,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爪蟾。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 负子蟾
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 锄足蟾科Pelobatidae:包括锄足蟾和角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其中角蟾在我国特别丰富。 合附蟾科Pelodytidae: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 新蛙亚目Neobatrachia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多种似蛙和蟾蜍的动物,分布于南美洲。 龟蟾科Myobatrachidae: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分布于塞舌尔群岛,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Heleophrynidae: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雨蛙科Hylidae: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分布广泛的树栖蛙类,多数分布于美洲,其次是大洋洲,其中大洋洲的成员有时单列为一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Allophrynidae:南美洲的小科。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南美洲的小科,体型微小。 达尔文蛙科Rhinodermidae:南美洲的小科。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南美洲的小科,即著名的不合理蛙,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以毒性强烈著称。 红背箭毒蛙
蟾蜍科Bufonidae:分布广泛的大科,但不出现于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 蛙科Ranidae: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达到北极圈,而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 树蛙科Rhacophoridaae: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树栖蛙类,形态习性接近雨蛙,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非洲及附近岛屿的树栖和路栖蛙类。 节蛙科Arthroleptidae:非洲的蛙类,有时被并入蛙科。 姬蛙科Microhylidds:一大科分布广泛的小型蛙类,包括两栖动物中最多的属。
无足目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通称为蚓螈,是现代两栖动物中最奇特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一类。蚓螈完全没有四肢,是现存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也基本无尾或仅有极短的尾,身上有很多环褶,看起来极似蚯蚓,多数蚓螈也象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蚓螈的虽然有眼睛,但是比较退化,有些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而在鼻和眼之间有可以伸缩的触突,可能起到嗅觉的作用。一些蚓螈背面的环褶间有小的骨质真皮鳞,这是比添加较原始的特征,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鳞的代表。所有的蚓螈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幼虫。不少蚓螈是卵胎生,但是也有一些是卵生。蚓螈共有160余种,分布于大多数热带地区,但是不出现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加勒比海诸岛,而在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却有分布。蚓螈可以分成6个科。
吻蚓科
吻蚓科Rhinatrematids 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有2属9种。吻蚓科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很多和身上的环褶上又有很多小的褶子等。吻蚓科为卵生,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
鱼螈科
鱼螈科Ichthyophiids 有2属36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鱼螈与吻蚓非常相似,有人将二者归为同一科,鱼螈也有很多类似吻蚓的原始特征,但是触突已经位于眼的前方等特征比吻蚓略微进步些。鱼螈科为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鱼螈科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其中版纳鱼螈曾经被认为就是双带鱼螈,后来才确认为独立的种,它们是无足目在中国的仅有代表。
盲尾蚓科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 有1属4种,分布限于印度。盲尾蚓同时具有一些原始和进步的特征,原始的特征包括鳞片较多,头骨多和有短尾等,进步的特征包括嘴位于头部下方、触突远离眼睛和身上的环褶不再进一步分褶等。盲尾蚓为卵生,但是幼体阶段很短暂。
蠕蚓科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 有2属5种,这两个属分别分布于赤道东非洲和西非洲。蠕蚓是进步的蚓螈,嘴位于头部下方、头骨减少、没有鳞片和尾巴。平时蠕蚓的眼睛被薄骨覆盖,但是触突伸出的时候眼睛则显露出来。东非的蠕蚓为卵胎生,没有水生的幼体,西非的蠕蚓现在则完全不了解。
真蚓科
真蚓科Caeciliidae 有23属88种,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真蚓科是进步的蚓螈,拥有很多进步的特征,但是也有少数种类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真蚓科成员的体型、习性和生活史都多种多样,体型有大有小,有卵生也有卵胎生。体型最大和最小的蚓螈都属于真蚓科,体型最大的南美洲的汤氏真蚓Caecilia thomsoni体长超过一米半,最小的塞舌尔的短格兰蚓Grandisonia brevis身长只有11厘米。
盲游蚓科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 有4属12种,分布遍及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其中比较原始的成员为半水生性,而进步的成员如泅盲游蚓Typhlonectes natans等为完全水生。盲游蚓无尾无肺也没有鳞片,水生的成员背后有皮肤皱褶形成的鳍,身体后面侧扁,看起来似尾。
编辑本段有尾目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现在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隐鳃鲵科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有2属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现在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小鲵科
小鲵科Hynobiidae 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编辑本段蝾螈亚目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鳗螈科
鳗螈科Sirenidae 有2属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其中大鳗螈Siren lacertina身长接近一米,小鳗螈Siren intermedia身长约70厘米,而拟鳗螈Pseudobranchus stratus身长只有25厘米。鳗螈是有尾目中最奇特的一类,身体细长,没有后肢,外形似鳗,终生有外鳃,并可能是体外受精,其中大鳗螈和小鳗螈有三对鳃裂,4个手指,而拟鳗螈只有一对鳃裂,3个手指。鳗螈终生水生,生活于流动缓慢的浅水中,有时上岸,在干旱时身体分泌粘液形成与非洲肺鱼类似的硬茧。鳗螈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有时被单列为一个亚目。
两栖鲵科
两栖鲵科Amphiumidae 为中生水生的大型蝾螈,终生有鳃或者鳃裂,身体细长似鳗而又被称为刚果鳗螈,四肢微小而不易被注意到。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两栖鲵科仅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由1属3种,这三种的脚趾数分别不同,其中一趾两栖鲵Amphiuma pholeter身长只有30厘米,而二趾两栖鲵Amphiuma means和三趾两栖鲵Amphiuma tridactylum身长超过一米。
洞螈科
洞螈科Proteidae 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洞螈科有2属6种包括欧洲巴尔干半岛的洞螈和美国东部和中部的5种泥螈。洞螈Proteus anguinus身长不到30厘米,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红色,眼睛则隐藏在皮肤下,如果离开洞穴受到阳光照射身体会呈黑色而回到洞穴中则恢复成浅色。泥螈中的斑泥螈Necturus maculosus身长可以超过40厘米而其它4种泥螈身长不到28厘米。
钝口螈科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 有2属34种,分布几乎遍及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整个北美洲。钝口螈的成体穴居于地下,只有在繁殖期返回水中。钝口螈中的有些种类终生保持幼体特征而生活于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的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或称美西螈,基本上终生保持幼态,只有极少数完成变态,而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虎纹钝口螈Ambystoma tigrinum在东部低地很短时间就完成变态而在西部高山区则保持幼体形态,虎纹钝口螈也是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之一,身长最大可达到40厘米。
陆巨螈科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 有2属4种,特产于美国西北部。与钝口螈相似,陆巨螈也穴居于地下而只有繁殖期返回水中,也有时会终生保持幼体形态,但是陆巨螈喜欢在山溪中产卵而钝口螈喜欢在静水中产卵。陆巨螈和虎纹钝口螈同属于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
无肺螈科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 的成员完全无肺而用皮肤呼吸。无肺螈科有大约27属220种,是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地区,但是也可以见于北至阿拉斯加最南部,南到巴西和玻利维亚的广大地区,这些到达中南美洲的种类也是有尾亚目在中南美洲仅有的代表。无肺螈科还有一属拟穴螈属Speleomantes分布于南欧。无肺螈科的成员适应多种生存环境,陆栖、水栖、树栖和穴居的都有代表,体形相差也比较大,大型的如贝利涓螈Pseudoeurycea belli身长超过30厘米,小型的如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
蝾螈科
蝾螈科Salamandridae 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属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蝾螈科在中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不少种类为中国所特有。蝾螈科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中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红瘰疣螈是泰国北部一带仅有的有尾类,还有一些种类的疣螈则为中国特有。
编辑本段无尾目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目历史悠久,三叠纪便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仍然繁盛,除了两极、大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但在在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原始的始蛙亚目和和进步的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很多不同意见。 始蛙亚目(或进一步分成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的成员的有未与脊椎愈合的肋骨出现,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特征,代表无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其中滑蹠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无尾目,而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始蛙亚目的种类远不及新蛙亚目丰富。
滑蹠蟾科
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 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1属3种滑蹠蟾和美国西北部的1种尾蟾,均体型很小,二者有时被分别列为单独的科。滑蹠蟾是新西兰唯一的两栖动物,栖息在近水的潮湿地区,产卵于潮湿的地面上,卵孵出的时候已经接近完成变态,形如有尾的小蛙,附着在成蛙的背上。尾蟾的雄性身后有形如短尾的交接器,生活于寒冷的山区激流中,蝌蚪嘴上有吸盘,可以附着在溪流的岩石上而不会被激流冲走。
盘舌蟾科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有4属15种,其舌为圆盘状而不能伸出。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半水生性,色彩比较鲜艳。铃蟾属Bombina分布于欧洲到东亚一带,是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有毒,腹部颜色鲜艳,遇到危险时露出腹部的警戒色。产婆蟾属Alytes分布于欧洲和北非,主要生活于陆地上,因为有将卵背在身后的习性而得名。巴蟾Barbourina有两种,分别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和婆罗州,是盘舌蟾科唯一分布于热带地区的成员。盘舌蟾科有时被分为盘舌蟾科和铃蟾科两个独立的科。
负子蟾科
负子蟾科Pipidae 共有4属27种,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3属爪蟾。负子蟾科的成员均完全水生性,后肢强劲而有发达的蹼,前肢纤细而无蹼,没有舌头。负子蟾将卵放在背部的小囊中孵化,完成变态或接近完成变态时离开母体。3属爪蟾趾端有似爪的角质结构,有时被单列为爪蟾科。
异舌蟾科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 仅以异舌穴蟾Rhinophrynus dorsalis为代表,分布于从德克萨斯到哥斯达黎加一带。异舌穴蟾的分类地位不定,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也有人将其单列为一个亚目。异舌穴蟾在地下挖洞生活,遇到危险时将身体膨胀成球状。
锄足蟾科
锄足蟾科Pelobatidae 分成锄足蟾亚科和角蟾亚科两个不同的亚科,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锄足蟾亚科有2属10种,其蹠突发达,适合挖洞穴居,包括欧洲、西亚和非洲西北部的4种锄足蟾和北美洲的6种掘足蟾。角蟾亚科有7~8属70余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多生活于山区,有些可以出现在海拔很高的地区,不挖洞穴居而常生活在水域附近。角蟾亚科在我国种类繁多,尤以横断山区最为丰富,其中还有不少中国特有的种类,并且由中国特有的属。角蟾亚科中的特有属中著名的有髭蟾属Vibrissaphora,其嘴边有突起,如被称为角怪的崇安髭蟾V. liui和被称为胡子蛙的峨嵋髭蟾V. boringii。
合附蟾科
合附蟾科Pelodytidae 有1属2种,分别分布于西欧和高加索地区,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的锄足蟾亚科。合附蟾为陆生性,形象似典型的蛙类,不挖洞穴居。
编辑本段新蛙亚目
新蛙亚目包括了无尾目中96%的种类,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只是不出现在新西兰,在新西兰只有始蛙亚目而没有新蛙亚目。新蛙亚目的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其中以拉丁美洲种类最为丰富。本页介绍的就是一些以热带地区和南半球为主要分布区的成员。
细趾蟾科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 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还有5个种到达美国南部。细趾蟾科中仅卵齿蟾Eleutherodactylus一个属就有超过450种,这个属的成员有奇特的生殖方式,其中一个种为卵胎生,其它种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而不是蝌蚪。细趾蟾科的众多成员适应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相貌也各不相同,有些似蛙,有些似蟾蜍,有些树栖似雨蛙,还有些穴居。细趾蟾科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五趾细趾蟾Leptodactylus pentadactylus,即南美牛蛙,其外表和习性都与北美牛蛙类似,体型大而凶猛,但是二者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不属于蛙科而属于细趾蟾科。另一种著名的大型细趾蟾是颜色艳丽的饰纹角花蟾Ceratophrys ornata,身长达20厘米,粗壮而凶猛,甚至敢于攻击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
龟蟾科
龟蟾科Myobatrachidae 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既包括一些似蛙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似蟾蜍的成员,还有不少穴居的种类以适应澳洲干旱的气候,但是缺少树栖的成员。龟蟾科最奇特的成员是胃育溪蟾Rheobatrchus silus,这种二十世纪年代才被发现的新种将卵放在雌蟾的胃中孵化,最后将小蟾从口中吐出。更奇怪的是,胃育溪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突然消失了,离其被发现仅十余年时间,它们的灭绝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成为不解之谜。
塞舌蛙科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 仅2属3种,分布于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塞舌蛙科是小型的陆栖蛙类,卵产于陆地上而不是水中,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可都没有嘴,不用进食。塞舌蛙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
沼蟾科Heleophrynidae 仅1属4种,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开普敦一带的山地急流中,趾端有吸盘,其蝌蚪嘴上有也吸盘,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而不被急流冲走。沼蟾的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