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迅速vs流浪者-维也纳快速vs亨克比分预测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什么只演奏施特劳斯家族作品
因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初是施特劳斯家族的演奏会。
简介:
每年的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1月1日18:00),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历史: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道:“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个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 新年的钟声响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l Haydn)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John Georg Scherzer)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
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祥
为何这么仇恨犹太人,即使战争结束也毫无悔意?
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其远祖是古代闪族的一支希伯来人。《圣经旧约》中,上帝带着他们的祖先逃出了埃及,聚居在迦南地带(巴勒斯坦),曾建立繁荣的古以色列国和犹太王国。公元l世纪,罗马帝国攻占了巴勒斯坦,上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剩下的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到世界各地(以欧洲为主)。而在欧洲,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普遍认为,是犹太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因而犹太人应该受到诅咒。在那些流离失所的犹太人迁徙到欧洲之后,日子也并不好过。其根源在于,他们不信耶稣是“救世主”,只信仰犹太教。在德国,存在着普遍的反犹情绪,自德意志国王建立“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后,历代德国皇帝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基督教世界反对犹太教的神圣任务。这种敌对的宗教感情世代在德国沿袭下来,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同经商致富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欧洲基督教会为了维护基督徒商人、手工业者、技师们的经济利益,把竞争对手犹太人驱逐出去,他们被迫再次迁徙到东欧和美洲各地。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民族自豪感极强的德国一直恶性蔓延着。19世纪中叶,德国的政客们发现煽动群众的反犹情绪可以减缓因经济衰退而引起反对政府的声浪,于是加倍把矛头转移到犹太人头上。一战时,犹太人大赚其钱,产生了许多富翁,欧洲许多的大企业、银行都是由犹太人经营的。战争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国力衰弱,通货膨胀高涨,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从未拿出过钱来帮助德国重整经济,在这个本来就排斥犹太人的国度里,更滋生出一种对犹太人的痛恨情绪来。
即使在二战结束审判战犯时,仍有德国战犯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没有丝毫悔意,脸上并无丝毫愧色。可见,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视并不仅仅是只言片语所能造就的,它有着深刻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个反犹太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恶魔,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气息与经济利益。基督教的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便被大人告知,犹太人是邪恶的化身。作为一个海关公务员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一点。长久以来,人们对如此疯狂地对待犹太人一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的祖母曾在一个犹太富商家当帮佣,在与犹太人私通后生了他的父亲,这令他感到万分羞辱;二是小时候帮人擦皮鞋,一名傲慢的中年犹太人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三是最亲爱的母亲在生病时曾请来一位犹太医生治病,其母去世之后,一直归罪于犹太人之手;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浪迹一维也纳期间与一名犹太发生了性关系并因此而感染了梅毒,正是梅毒侵入了他的神经系统,使他产生一些正常人没有的狂躁、暴怒、妄想等症状。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整整花了13页的篇幅来描述这一疾病。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熏陶。那时,他在故乡林茨中学读书,历史教员利奥波德波伊契博士向他的学生们宣扬日耳曼民族主义,在那时便完全接受了这种令人陶醉的民族荣誉感,他在者。即对所有非13耳曼民族的一切有着强烈的憎恨,而对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
在的一生中,19岁至23岁是他最难捱的日子,他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者,衣衫褴褛,后来靠画一些拙劣的画片求生。在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反犹书籍,增加了他对犹太人的仇限。同时,他了解到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列宁都是犹太人,于是,决定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从精神上毁产主义。西欧主义者有一种臆测,即犹太复国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及犹太富豪秘密携手,图课世界霸权。从此,年轻的开始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犹太人的主义。
日记的形式音乐之都维也纳
去维也纳的时候也是我结束两年硕士学习,告别台湾的时候,走之前各种离校手续和签证忙到晕头转向,没来得及和朋友一一告别,没来得及毕业和离别的感伤,只记得离开那天走的很赶,拖着大包小包回头对胜六匆匆一瞥,楼前施工的轰鸣与飞扬的尘土把我最后一点缅怀的情绪也吞没了,我直接钻进计程车。然后第二天晚上我就被送到了一个彻底陌生的时空里。
维也纳的夜晚很安静,这是一个商超店家晚上八点就统统歇业的国家,人民活的自在悠闲,没有那么多歇斯底里和重压下的释放与爆发,所以它的夜晚总是优雅地归于宁静。晚十一点我拖着行李箱找旅馆,一路经过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和Bar,露天的座位最受青睐,人们吃喝聊天非常惬意,街头也站着一些吸烟的年轻人与流浪者,但是一切一切的夜生活在维也纳的夜幕下都显得平静自如,我看不到所谓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听不到嘈杂喧嚣人声鼎沸,我只是拖着我的箱子一路往前,听行李箱小轮碾过人行道的咕噜咕噜慢慢安抚我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我在维也纳一共停留6天,但是因为走的是暑期项目,所以每天上午有安排讲座,因此事实上如果走得天可以把重要景点全部过一遍,但是非常感谢学校的暑期项目,能让我放慢脚步去欣赏这座我非常喜爱的城市。维也纳多得是教堂和博物馆,但是无论是哥特式、巴洛克式或是洛可可式看多了都会审美疲劳,更何况对于无神论的中国人来说,进去参观也无法体验欧洲基督徒们的虔诚与发自内心的信奉与敬畏,所以我一直感觉欧洲教堂对观光客来说就是咔咔一顿拍的地方。第一天下午我就坐地铁跑去看市中心的圣斯特凡大教堂,拍了一通後就转战市中心的Zara, 欧洲的Zara好便宜,只是真的。。。挤好多人。
除了教堂之外,维也纳有许许多多博物馆,这些是我认为可以慢慢逛的,如果你时间不赶的话。首先力推的是艺术史博物馆,馆内不仅收藏欧洲、古埃及与东方国家众多古典艺术与绘画,博物馆室内装潢本身就非常非常值得一看,每一道拱门都富丽堂皇充满设计感,屋顶天花板更是完美的艺术品,尤其是进门后通往二楼装饰华丽的楼梯直直延伸向金碧辉煌的屋顶巨幅油画,让我深深的被惊倒以及刷了两次朋友圈。
此外去霍夫堡皇宫看茜茜公主博物馆,体验一下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过去与奢华生活也是必须的,个人感觉名闻遐迩的美泉宫和茜茜公主museum内容差不太多,都是关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生活起居,去一个就可以,但是美泉宫的皇家园林非常非常美,因为维也纳停留时间很久,园林我有很慢很慢的去逛,而宫殿内部反而是草草走完。很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个项目,能够让我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在美泉宫的园林里仔细捕捉美妙的镜头,布满玫瑰花藤蔓的拱形走廊,精致修剪的花园与午后阳光里的喷泉,长长一望无尽的林荫大道以及树荫里的长椅,看报纸的大叔,牵手而行的情侣,推婴儿车的母亲,时不时路过的马车载着不同国家的带着墨镜和阳帽的人们,哒哒的马蹄声是这个安静惬意午后唯一的伴乐,而我也可以脱掉鞋子放松脚丫,躺在树荫下的长椅上享受旅行间的放空。
奥地利人的生活步调非常缓慢,我暂时还没有去欧洲其他国家,所以不知道是不是这是欧洲人的普遍生活状态。在工作日的午后逛一逛维也纳,就会看见一家一家的咖啡馆坐满了人,我那时常常不解难道他们都不用工作么,或许是高社会福利、高薪水与相对低廉的物价让奥地利人有资本过得如此慵懒,我们只能去相信欧洲人是上帝的信徒更是上帝的宠儿。逛维也纳最好能够遵循欧洲人的步调,慢慢看,慢慢吃,慢慢走,起码要腾出一段咖啡馆的时间吧。维也纳的咖啡馆随处可见,最有名的除了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还有卖Sachertorte蛋糕的两家Sacher café以及Demol café,但其实如果你问我,我会更推荐你在逛累的时候随意在路过的街道边或转角处的不知名的某家坐下就好,这些低调不显眼的小店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而像我这样拿着谷歌导航顶着大太阳一路追踪到Sacher总店,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位子坐下,点上一份大名鼎鼎的维也纳Sachertorte,吃完后好像除了甜腻的巧克力味道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印象了,而店里也挤满了慕名前来的各国观光客,维也纳本地人却没有一个。